2022年馆藏图书推荐系列·第十一期

     访问次数: 10


01.《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著,钱俊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  

索书号:B0/89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834人评分

内容简介:普列斯特的《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这本书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脑部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了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这些在人的生命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这本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但可能没有过多考虑或考虑之后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帮助别人?”“何谓真理?”“可以吃动物吗?”“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可以对人进行复制吗?”“神存在吗?”“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吗?”“应该允许安乐死吗?”等等。


0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美)欧文·戈夫曼著,周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4  

索书号:C912.1/425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4975人评分

内容简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关于社会情境下人类行为模式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人际交往形式中的拟戏剧、污记说以及越轨生涯等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赞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03.《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从古罗马到21世纪》/[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  

索书号:D091.5/42  馆藏地点:横江校区综合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493人评分

内容简介: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4.《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美]罗伯特·帕特南著,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05  

索书号:F171.24/4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1473人评分

内容简介: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05.《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 /[美]罗伯特·谢克里著,孙维梓、罗妍莉、胡绍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12  

索书号:I712.45/161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9分/2189人评分

内容简介:26张通往奇异想象世界的单程车票……

当电子警察鸟失去控制;

当杀人游戏可以合法进行;

当社畜不甘心社会的毒打;

当刚需为了房子参加一场大逃杀;

当话痨置身一群语言不通的外星人当中;

当宅男拥有一支可以偷窥他人生活的望远镜;

当你在一颗小行星上独自老去,与机器人相依为命;

且看谢克里借奇想之力带你体验琳琅满目的世界杂货店。


06.《江户时代的趣味画集》/[日]稻垣进一、[日]福田繁雄编著,麻春禄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2  

索书号:J237/15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56人评分

内容简介:日本的江户时代是一个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闭关锁国的封建制度,当时的日本持续了近三百年的社会稳定,为市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市民们精力充沛,不断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形成了以浮世绘为首的、极具特色的江户文化繁荣盛景。

本书从平面、立体、线条、语言等几个方面,逐一介绍日本的趣味画作(游绘)。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市民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来自浮世绘艺术,特别是充溢着诙谐精神、与众不同的造型表现,以及凝聚着画家匠心的艺术性的创新等皆源于此。本书首次公开了很多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蕴藏着随处可见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幽默与智慧,是一本真正值得必看的书。


07.《“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杨奎松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03  

索书号:K820.7/68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3分/1943人评分

内容简介: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08.《伊西斯的面纱:自然的观念史随笔》/[法]皮埃尔·阿多著,张卜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  

索书号:N02/118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3分/408人评分

内容简介: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09.《生命的脸:耶鲁大学努兰医生的12堂生命课》/舍温•努兰著,林文斌、廖月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04  

索书号:R61/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7分/191人评分

内容简介:《生命的脸》是耶鲁大学备受欢迎的医学教授、传奇外科医生舍温•努兰的经典作品,荣获全美年度最佳读物奖。《生命的脸》阐释了与我们相伴一生的身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臭皮囊”,而是一个包罗万象、完美精妙的宇宙。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

我们的身体,蕴藏着惊人的智慧。每一种器官、组织与系统,都巧妙地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精准协力合作、复杂信息传递,维系人每一次的呼吸、心跳。面对生老病死,人体灵活应变的过程,犹如上帝造物一样神奇。

我们的身体,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威胁,每个细胞都会奋起抗敌,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面对性命攸关的时刻,身体比我们想象中蕴含更强大的求生意志,然而我们每每赞叹群山之高、河海之深,却未曾对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一声惊叹。一旦我们愈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就愈能发现人体奥妙与惊奇!


10.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伯纳德•鲁道夫斯基著,高军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0  

索书号:TU242/32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5分/598人评分

内容简介:《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作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