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馆藏图书推荐系列·第十二期

     访问次数: 11


01.《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1

索书号:B82/200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1分/4478人评价

内容简介: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02.《永不消逝的墨迹:美国曾格案始末》/[美]理查德·克鲁格著,杨靖、殷红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11

索书号:D771.209/6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37人评价

内容简介: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曾格被当庭释放。

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03.《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迈克尔•桑德尔著,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索书号:F718/72  馆藏地点:横江校区综合阅览室

豆瓣评分:7.8分/2559人评价

内容简介:市场的角色和范围是现代政治所缺失的一场重大辩论。我们想要一个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社会?市场在公共生活和个人伦理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怎样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买卖,什么东西由非市场的价值掌握?哪里是金钱的法则行不通的地方?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中,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

近几十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非市场的准则都已被市场价值排挤出局。桑德尔认为,我们已经从一个拥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变成了市场化的社会。

在全球畅销书《公正》中,桑德尔用简洁而敏锐的阐述,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娓娓道来,展现了大师级的拿捏能力。在《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一书中,他发起了一场我们这个“市场驱动时代”所缺失的争论:在民主社会中,市场应扮演什么角色;道德和公共的善为市场所不敬,金钱所不及,我们怎样才能够保护它们?


04.《二手时间》/[白俄]S. 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01

索书号:I511.455/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19611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05.《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美]大卫·哈伯斯塔姆著,王祖宁、刘寅龙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05

索书号:I712.55/119-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2307人评价

内容简介: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  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06.《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陈毅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05

索书号:J06/296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7分/180人评价

内容简介:什么是美?一个古老而烦难的问题,从古至今都从不缺少思想的巨人为之争辩不已。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一个艺术与生活含混不清的时代里重新回到康德,以晓畅而通俗的语言参与美学大师的论争。

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本宁顿学院系列研讨会演讲稿 ,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与品质的最广泛见解。他坚持认为,尽管现代艺术家通过生产一些如此跳脱常理以至于无法被评价的艺术品来奋力逃避趣味的审判,但趣味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坚守艺术品质的标准,并认为去探寻一种媒介最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是艺术家的责任,对此进行鉴别则是批评家的责任,而这两者都是伟大艺术的必备条件。他讨论审美体验中期待和惊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讨论伟大艺术所带来的激动心情。《自制美学》使得我们可以审视批评家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也会给他充满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提供辩护(时不时还会给予反思)。查尔斯·哈里森的序言介绍了《自制美学》的写作背景——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及20世纪批评的演变。


07.《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美]斯科特•安德森著,陆大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9  

索书号:K835.61/182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9.1分/4693人评价

内容简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08.《大自然的艺术:描绘世界博物学三百年》/[英]朱迪丝•马吉著,杨文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1  

索书号:N91/10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398人评价

内容简介:《大自然的艺术》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为线索,精彩呈现自然史中的探险与发现,描绘出博物学的发展轨迹。汇集了三百年间世界上伟大的博物学画家梅里安、巴特拉姆、埃雷特、包尔兄弟、奥杜邦、古尔德、雷杜德等人的杰作。这些画作均藏于国际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仅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能有幸涉猎。现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精美画作都汇集到《大自然的艺术》中,呈现在我们面前。三百年来博物学的发展提升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力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代表作《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威廉·巴特拉姆画作《绿鹭》《洋大头茶》《苦瓜》《太阳鱼》等格奥尔格·埃雷特画作《荷花玉兰》《芋》《索科德拉芦荟》《响盒子》等弗朗兹·包尔画作《帝王花》《朱顶红》《鹤望兰》等费迪南德·包尔画作《鸭嘴兽》《南方巨盘木》等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代表作《美洲鸟类》约翰·古尔德代表作《澳大利亚鸟类》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代表作《百合圣经》《玫瑰圣经》……


09.《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 (美) 玛丽安·麦克纳著,吴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03  

索书号:R978.1/5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1分/176人评价

内容简介:试着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去牙科诊所时惊恐地发现,由于病菌对各种常用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拔牙竟然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这就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抗生素耐药性。

人们通常以为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源于医疗中的抗生素滥用,但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惊悚的事实:美国售出的80%的抗生素、全世界售出的50%的抗生素,都被禽畜而非人类服用!

抗生素问世后,除了在医疗中发挥奇迹般的作用以外,也迅速成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剂。它能够促进动物生长,还能起到预防养殖禽畜患病的作用,于是农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状况越演越烈,使微生物对各种重要的抗生素相继产生耐药性。

农业生产中的抗生素滥用酿成了严重的医疗危机,让急需抗生素解除痛苦甚至救命的病患无药可用。这场危机就潜藏在我们的餐桌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养殖的鸡肉里。耐药菌的产生源头,正是那些集约化生产、将肉鸡关在拥挤不堪的笼子里并投喂大量抗生素的农场。鸡肉成为餐桌必需品,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肉鸡的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怎样逐步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者又为何将抗生素饲养作为常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于这场餐桌上的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这是一个重要且精彩的故事。


10.《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美]乔纳森·瓦尔德曼著,孙亚飞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索书号:TG172/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8分/273人评价

内容简介:锈蚀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被视为“终极毁灭者”。它击落飞机,折断桥梁,撞毁汽车,沉没舰船,毁坏房屋,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美国每年为锈蚀付出4 000亿美元的代价,远超其他自然灾害的总和。

在本书中,乔纳森•瓦尔德曼踏遍美国南北,在食品加工、油气管道、钢铁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对锈蚀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密切追踪。他曾跟随摄影家偷偷溜进废弃的炼钢厂,观察钢铁的慢性死亡;他曾卧底全球最大的罐商,调查锈蚀对易拉罐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他也曾穿越北极,探寻锈蚀对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危害;他还曾会见五角大楼最高防锈长官,后者忧心忡忡地指出:美国海军的最大克星不是哪个国家,而是锈蚀!

在这趟险象环生的调查中,瓦尔德曼见证了锈蚀的诞生、蔓延、危害与人类抗击锈蚀的种种艰难。他以新奇有趣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现代世界隐秘的一面:锈蚀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我们的流通货币,到我们喝的自来水,甚至决定着我们留给地球的遗产。通过本书,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应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