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失明症漫记》/[葡]若泽·萨拉马戈,范维信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8.01 索书号:I552.45/8-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 – 2010.06.18)
葡萄牙作家。1922年出生,高中时因家境贫困辍学,25岁时发表第1部小说,从汽修工变成文学杂志记者,之后30年,一直勤恳上班,直到55岁重新开始写小说。1982年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代表作有《里斯本之围》《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葡萄牙语世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0年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去世,葡萄牙为其举行国葬。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太糟糕了,几乎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成了盲人,因为我们越来越不愿睁眼去看世界。
★ 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文学佳作”
★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苏童
★ 萨拉马戈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从心所欲的笔触,在这本超乎寻常同时引人入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失明症漫记》为萨拉马戈的文学高度再添新彩。——瑞典文学院
★ 《失明症漫记》是萨拉马戈尤其令人吃惊和不安的作品。他那极具说服力的想象震撼人心,让读者深刻意识到,人类社会竟是如此脆弱、荒诞。这部作品必将永存。——哈罗德•布鲁姆
★ 犹如一曲完美的交响乐……书中有对万物之本质的洞彻而充满同情的认识,一种必须诚实地称其为智慧的品质。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书而心存感激。——《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白色瘟疫使城市人心惶惶,失明者被强制隔离在一家废弃的精神病院里,然而,失明症仍无可遏制地蔓延开来……
02.《愤怒的葡萄》[美]约翰·斯坦贝克著,胡仲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06 索书号:I712.45/728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美】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美国文学家,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包括喜剧小说《罐头厂街》、跨类型作品《伊甸之东》、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愤怒的葡萄》、旅行作品《横越美国》等。
斯坦贝克是地位崇高的文学大师,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作家。他1968年过世之后,多部作品持续畅销至今。
内容简介:没有《愤怒的葡萄》,就不会有《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名著,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项大奖。
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但那里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而我们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六十六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加州。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情很残酷、很痛苦,但也有些际遇是如此感动他们,令他们重燃活下去的信心。·
斯坦贝克于美国文学文化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众多当代作家的创作都受其恩泽。──《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
我永远都写不出如《愤怒的葡萄》般优美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斯蒂芬•金
《愤怒的葡萄》是我一生的至爱!──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
斯坦贝克是我的文学英雄,他的描写功力对我影响重大。──《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
阅读此书是我永生难忘的体验。一旦拿起此书,你就舍不得将它放下,也舍不得跳过任何一页。生活的悲伤中亦隐藏着真善美。对此,还有比这本书的结尾更好的阐释吗?──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美国前总统夫人)
《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的史诗巨作,是对时代的记录,也是人民不屈意志的丰碑。斯坦贝克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伟大作品。──《纽约时报》
《愤怒的葡萄》,在血泪中讲述的故事。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一个被贫穷与绝望所撕裂的家庭的故事震撼了全国人民。──《卫报》
03.《灯塔看守人》/[波兰] 显克维支著,翁文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08 索书号:I513.44/8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政论《旅美书简》、《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灯塔看守人》是显克维支前期描写现实生活的一个名篇。这篇小说简朴抒情,把海景和主人公史卡放思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融在一起,感人地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还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资本主义美国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体现出显克维支文学创作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色。
04.《已故的帕斯卡尔》/[意]路易吉·皮兰德娄著,谢幕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07 索书号:I546.45/37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创作了剧本四十多部、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三百多部、诗集四卷。皮兰德娄最初的文学创作从写诗开始,但他青年时代模仿卡尔杜奇写出的抒情诗不很成功。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他主要写小说,小说创 作使他蜚声文坛。1904年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1910年后,他转入戏剧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3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与契诃夫、易卜生比肩的世界级戏剧大师
两次制造出自己死去假象的小说主人公帕斯卡尔,
企图以此出逃来获得真实的“自我”,但现实总是困难重重……
《已故的帕斯卡尔》写乡村图书馆管理员马蒂亚·帕斯卡尔两次抛弃原先的身份,寻求另一个“自我”的经历。第一次他因同妻子争吵,愤然出走,人们认定他失足溺死,他被迫改名梅司,开始戴上“假面”生活。但由于失去真实的“自我”,他在生活中处处感到被现实抛弃的痛苦,于是他制造了梅伊斯投河身亡的假象再度出逃,企图恢复真实的“自我”──帕斯卡尔的生活,但却再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
05.《无命运的人生》/[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雷著,许衍艺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3.02 索书号:I515.45/1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
匈牙利犹太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29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4岁被纳粹投入集中营,1945年获救。1953年开始做自由撰人,以写作、翻译为生。童年的集中营经历,对凯尔泰斯的文学创作影响至深。
1975年,构思了十三年的首部长篇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在屡次遭到退稿之后,终于得以出版。然而,直到1985年再版,此书才得到匈牙利国内的关注。《无命运的人生》与此后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构成了凯尔泰斯大屠杀小说的三部曲。此外,凯尔泰斯还创作了包括《英国旗》、《苦役日记》在内的多部作品,他的一些演讲和随笔也被整理成集出版。
2005年,由作者亲自操刀改编的电影《无命运的人生》在柏林电影节上映。
内容简介: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伊姆雷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文学界所公认的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无命运的人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代表作,是作者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而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4年春,布达佩斯的十四岁少年克韦什•哲尔吉在上班的途中被抓到集中营里。从奥斯威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蔡茨,辗转流离间,老实、乐观的哲尔吉和大多数犯人一样自然地适应着越来越恶劣的生存条件,直到后来身体严重衰竭,丧失求生的意志。
哲尔吉以小孩懵懂的观点看世界,在他天真、平静的叙述中看不到任何解释和评判。在他的眼里,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自然。尽管环境恶劣,也并非没有幸福的时光。
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作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凯尔泰斯•伊姆雷
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个人对抗历史的野蛮暴政的脆弱经历。——瑞典学院
《无命运的人生》是凯尔泰斯文学创作的中心……书中对小男孩在奥斯威辛、蔡茨和布痕瓦尔德的生活与苦难简明直白、平淡质朴的描述,极具分量且无可辩驳,这种分量不仅将此书置于个人文学创作的中心,也将它推向当代欧洲文学的中心。——托尔尼•林德格林(瑞典文学院院士)
06.《萨特文集》/[法]让-保罗·萨特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04 索书号:B565.53/5/1 馆藏地点:逸夫一楼密集书库和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义的鼻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内容简介:《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如萨特的成名作《恶心》、《墙》、及被认为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恶心》第十章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通俗的解释即“浑浑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短篇小说集《墙》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则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07.《你往何处去》/[波兰] 亨里克·显克维奇著,林洪亮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01 索书号:I513.44/2 馆藏地点:逸夫一楼密集书库
作者简介: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
波兰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卫国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和《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等。1905年,因“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所体现的史诗般的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初,鲁迅、周作人等最早将其译介到中国,如今,作品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
《你往何处去》是显克维奇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出版第1年即在英美两地售出80万册,5年内已超过200万册,之后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等,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作者简介:古罗马的年轻贵族维尼兹尤斯对异国公主莉吉亚一见钟情,其舅父彼特罗纽斯为促成这段姻缘,心生一计,不想弄巧成拙,之后发生的一切不仅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一生,也改变了千千万万的罗马人…… 显克维奇在这部小说中以历史学家的精准与文学家的优雅成功还原了罗马暴君尼禄、“风雅裁判官”彼特罗纽斯、圣徒保罗、彼得等众多历史人物,呈现了尼禄火烧罗马城并嫁祸迫害基督徒的惨剧。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见证了罗马社会的堕落与基督教的兴起,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的杰作”、“真正的基督教史诗”。
08.《公园里的枪声》/[德]盖哈特·霍普特曼著,高瑀晗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03 索书号:I516.44/3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霍普特曼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42个剧本,20多本长短篇小说,10多部诗歌、童话、传说,还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写了3部自传体作品,是德国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也是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
内容简介:豪普特曼具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力。正因如此,他创造了许多真正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是只代表某种观点或意见的类型。他作品中的所有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无论他写什么样的题材,哪怕是写生活的阴暗面,他总是具有一种高尚的品格。这种高尚的品格及其精美的艺术赋予他的作品以巨大的感染力。
09.《死亡与少女》/(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01 索书号:I521.35/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 ),奥地利诗人,剧作家,小说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奥地利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作家。她自幼学习多种乐器,大学时攻读音乐、艺术史和戏剧等专业,21岁时凭借诗集《丽莎的影子》在文坛崭露头角。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女权主义和社会批判色彩,饱受争议;写作风格灵活多变,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有戏剧场景和电影叙事的特点。 耶利内克是当代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还获得过奥尔格•毕希纳奖(1998)、米尔海姆戏剧家奖(2002,2004)和弗兰茨•卡夫卡奖(2004)等诸多重要奖项。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有小说《钢琴教师》、《逐爱的女人》、《美好的美好的时光》等。
内容简介:《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微型戏剧集,收入《白雪公主》、《睡美人》、《罗莎蒙德》、《杰基》和《墙》五个精短的剧本,加上代后记《地下王妃》,共解构了童话、神话和现代生活中的七位明星女性形象:白雪公主、睡美人、歌剧家赫尔米纳•冯•舍茨笔下的罗莎蒙德公主、杰奎琳•肯尼迪、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和戴安娜王妃,这六位女性毫无顾忌、直截了当并且观念颇为现代地谈论着所有严肃的哲学命题:存在、真理、谎言、思想、理性、永恒、美、死亡,当然,还有爱情和性。作者要告诉读者,她们被追逐,被传颂,但是她们没有什么被追逐、被传颂的地方,没有值得模仿、值得期待的任何附加价值。
10. 《归于尘土》/[英]哈罗德·品特著,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01 索书号:I561.35/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哈罗德•品特(1930—2008),英国著名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笔锋犀利,具有冷峻的解剖风格,被称为“威胁大师”。其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被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戏剧中,哈罗德·品特是公认的最杰出的代表……品特让戏剧回到了它最基本的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无法预料的对话,身处其中的人彼此操控,伪装撕碎了。作品《归于尘土》情节极为简略,戏剧性来源于其中的权力争斗和捉迷藏般的对话。
《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