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馆藏新书推荐系列·第三期

     访问次数: 418



01.《生命政治的诞生》/[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  索书号:B565.59/75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内容简介:米歇尔•福柯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经济如何标志着一种新的治理理性的出现——以更少的治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他开始分析这种自由主义治理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一种政治合理性,在其中,生命和人口的各种具体问题被提出。用福柯的话说:“将自由主义作为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来研究。”

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当今世界面临着什么样的治理危机,导致了什么样的自由主义治理的改革?正是为了回应这一诊断任务,福柯研究了20世纪两支自由主义流派——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这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过程中和当代史领域中唯一一次涉及该主题。


02.《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卢梭》/让·斯塔罗宾斯著,汪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  索书号:B565.26/2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内容简介:本书为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1957年一经出版旋即成为卢梭研究、观念史研究、文艺批评和理论等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包括德里达、福柯等人在内的众多杰出的卢梭读者。

斯塔罗宾斯基细读卢梭,从中倾听卢梭至今依旧跳动的思想脉搏,写下了关于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诊断书:透明与障碍。他尝试把卢梭的个体精气与几个世纪的政治想象和对峙加以重塑。

斯塔罗宾斯基始终将卢梭的个人命运与其思想脉络紧扣在一起,以其独到而精深的阐发,将卢梭的哲思与疯狂、政治与想象统一起来,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诗人气质,其对卢梭极具创造性的解读和批评,堪称空前绝后。


03.《哀歌:论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梁超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5  索书号:B83/26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内容简介:梁超的《哀歌——论文明的悲剧观念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探讨了文明发展的特质,这种特质因为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诸方面成因,乃是一种符合悲剧观念的悲剧特质。

本书分为“本源”、“死床”和“物哀”三大部分。对传说、神话、史书记载进行意向解读,剖析了其中的悲剧观念、悲剧思维;从心理、政治、伦理、性别等方面展现了超越选择的四种冲突;同时也从悲剧观念的消极美学角度诠释了悲剧观念的形而上的形态。

书的内容富有哲学内涵和思辨,从人类心理、人类文化和世界观的层面展现了文明的悲剧特质。


04.《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美)劳伦斯•赖特著,张鲲、蒋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05  索书号:I712.55/17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

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他就像是一个观察着载玻片的实验室技术员,那上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在显微镜下,基地组织的致命特性开始显露出来。这个组织很小(当时只有93名成员),但它是更大规模的激进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运动遍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

最可怕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人重视它。它太怪异、太原始,也太遥远。然而,基地组织绝非只是来自7世纪阿拉伯的古董,它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现代思维。这并不奇怪,因为基地组织的故事,其实是不久前从美国开始的。


05.《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美] 迈克尔·麦尔著,何雨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04  索书号:I712.55/17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06.《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著,汪天艾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10  索书号:I783.25/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07.《光明共和国》/[西]安德烈斯·巴尔瓦著,蔡学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4  索书号:I551.45/5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孩子们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他们的出现,恰如一声轻轻的叹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终结;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开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雾。


08.《草仍然绿,水仍在流》/[加] 托马斯·金著,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03  索书号:I711.45/99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1993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同年获加拿大作家协会奖,2004年选入CBC“加拿大必读书目”,被《纸与笔》评选为“加拿大小说世纪之作”。

小说编织了现代生活和神话故事两条故事线索。

现代生活叙事层面,片段式呈现了五个黑脚族当代成员生活:艾尔伯塔是一名大学老师,她在两个男友间维持平衡,想要一个孩子,但不要丈夫;伊莱从主流社会退回母亲当年的乡镇小木屋,意图阻止一项破坏保留地生态的大坝工程;莱昂内尔32岁,仍在为傲慢的老板卖电视机,却幻想重回大学……

同时,托马斯·金融合切罗基、纳瓦霍、黑脚等族的创世故事,用四个神话故事重复叙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两条线索在小说结尾交织,真实与想象重叠汇合。


09.《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薇薇安·迈尔自拍精选摄影集》/[美]薇薇安·迈尔、[美]约翰·马卢夫著,oneone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07  索书号:J431/30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内容简介:谁是薇薇安·迈尔?这个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近60年的神秘摄影师,自曝光以来,总被人们这样问起。

这本自拍摄影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精选近100张薇薇安·迈尔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摄年代从1950s到1986年,记录了迈尔从20多岁到60岁的年华。这些自拍里的她,常常 出现在反光物体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单影只,寥寥几张里,和孩子在一起,想必是她在工作时拍下的。看这些自拍,她眼中的自己,你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更丰满的薇薇安·迈尔。

本摄影集为中文版首次独家引进。


10. 《文明中的疯癫:一部精神错乱的文化史》/[英]安德鲁·斯卡尔 (Andrew Scull)著,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5  索书号:K103/142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内容简介:福柯的名著《疯癫与文明》问世后半个世纪,《文明中的疯癫》登上西方各大书店和媒体的图书榜单。

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精神病学史学家安德鲁·斯卡尔,在本书中所展开的历史画卷比福柯还要恢弘,上至远古社会,下至现代文明,带着读者开始了对疯癫与理性讨论的奇妙旅程。

斯卡尔对疯癫的表现和含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圣经》到弗洛伊德,从驱邪到催眠,从疯人院到维多利亚避难所,从幽默理论到现代药理学,范围之广令人瞠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人们更为全面地理解疯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阐述了疯癫的积极意义。在艺术史中,很多大师最终走向疯狂,这似乎印证了疯癫与艺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疯癫似乎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各类艺术的创作,比如戏剧、歌剧、小说、绘画、雕塑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11.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罗新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05  索书号:K03/29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内容简介: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12.《食物探险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学家如何改变美国人的饮食》/[美] 丹尼尔·斯通著,张建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  索书号:K837.126/10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内容简介: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13.《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糜绪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5  索书号:K835.125.6/19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内容简介: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