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红色经典·岁月留痕》/梁衡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4 索书号:I267/330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依照我对经典的理解,在写作中,我总是努力选择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红色经典•岁月留痕》的时间跨度有近百年,赞颂的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他们堪称不朽;《蓝色经典•仰望星空》的时间跨度以千年计,记述的是一大批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作出贡献的文化名人及经典名作,他(它)们已经退入历史成为深邃的蓝色星空中的星辰;《绿色经典•名山大川》的时间跨度有上万年,描写的是祖国大地上的名山秀水,历代以来它们已不知为多少人所吟诵。
希望这些从过去岁月中打捞出来的经典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由此享受文学的美感。
02.《“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姚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 索书号:I207.425/27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内容简介:《“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认为,“革命中国”自觉地将文学(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因此文学(文化)的创造必然重视“达于全体人民”的“通于俗”的追求;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由于“高级”文人的介入,使得这种“通俗”的追求又具有某种“雅化”的特点。“雅化”压抑了“农军”作者本来具有的草莽生气并折射出其在文化层级中的实际的低位。但另一方面,顽强地固着于作品中的“农军”烙印,却因其暧昧生动,使得改编之作也具有了反复阐释的可能性,亦即“经典”的品格。
03.《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程凯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3 索书号:I206.6/309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内容简介:大革命前后,“五四”一代文学家、新青年普遍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冲击与转变。这一过程不能单向化约为他们被政治吞没、异化。毕竟,新文化运动展开的过程就是其变质与蜕变的过程,正是新文化自身的危机导致了新文化群体从弃绝现实政治转向萌发新的政治意识,创造新的政治实践。然而,国民革命蕴含的矛盾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并逆向激发了思想文化领域内再一次革命性反思。这新一轮左翼思想革命表面诉诸对“五四”的颠覆却暗含对“五四”方式的继承与深化,即重新批判、定义各种文化、政治、社会、历史、价值观念,打造新的主体形态,来为新的政治实践奠定基础。本书力图把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与政治实践放在一个相互交织、充满张力的框架中加以考察--两者有分有合,互为前提和限度,互相生发与制约--由此试图探求中国革命进程中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展开逻辑。在新文学史主脉论题的“重新研究”中,本书堪称代表。
04.《小城春秋》/高云览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1 索书号:I247.5/5853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全程再现193年震惊全国的“厦门大劫狱”,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史上的传奇篇章。
上世纪30年代的海岛小城厦门,一群热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厦联社”,开展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宣传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何剑平、吴坚等先后被捕入狱。为了营救狱中的同志,李悦和丁秀苇领导的党团员在好汉吴七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国民党管狱长老姚等人的帮助下,里应外合,举行暴动,一举攻破了敌人的监狱,与大部队胜利会师。
05.《神池记忆/忻州记忆系列丛书》/杨峻峰主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09 索书号:I251/284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神池记忆/忻州记忆系列丛书》是神池县一批老年人撰写的回忆录的汇集。分故土深情、人物春秋、往事拾零三辑。回忆了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在神池发生的大小事件,有工作的历程,有奇闻趣事的追忆,史料珍贵,情感真实,事迹感人,行文朴实,可读性强。
《神池记忆/忻州记忆系列丛书》收录了神池县的老同志们的回忆录和史料文章数百篇。作者们立足忻州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有对历史大事件的记述,有亲身经历过的往事回忆,有国家大事,也有地域轶事,颇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06.《家族档案》/荒坪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1 索书号:I251/47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上篇:外婆比我年轻
红军长征前夕,陆定一与夫人唐义贞(作者外婆)商定将三岁的女儿和即将出生的儿子交给当地农民抚养。此后战火纷飞,陆定一与妻女失去联系;经过半个世纪的艰难寻找,才得以重新团聚。书中反映了陆定一与唐义贞相濡以沫、生死不渝的爱情经历,讴歌了唐义贞执着于革命理想,坚贞不屈、英勇献身的高风亮节。
下篇:荆楚大家
通过一份感人肺腑的武汉唐氏家庭档案的披露,反映了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唐氏家族一个世纪来的人事沧桑,重点追述了唐义贞的大哥唐义精、五哥唐一禾为开拓我国的艺术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创业历程,颂扬了他们自强不息、广爱无私心的崇高美德和坚持正义、坚守清贫、嫉恶如仇的清风傲骨。
07.《最后的国门》/罗学蓬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01 索书号:I247.5/7321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最后的国门》是中国作协2014年重点作品。作品描写了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不可一世的日军大本营调整对华战略,妄图以军事进攻政治诱降解决中国问题。同时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并对战时陪都重庆实施行狂轰滥炸,打击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3年陈诚指挥鄂西会战,对日军予以重创。粉碎了日军军事进攻政治诱降的战略企图,极大地鼓舞抗战士气。1943年夏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拱卫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石牌保卫战最终以日军败退中国军队歼敌2万多日军而宣告胜利结束。
08.《苦菜花》/冯德英著;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01 索书号:I247.5/1146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小说以王官庄农民暴动、鬼子的三次扫荡,以及抗日军民攻取道水城为主线,从宏观上展现了抗日军民对敌斗争的宏伟场景。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日伪敌人的残忍狡诈本性和人民群众的纯朴善良品质。从而揭示了革命虽历经艰难却可获得最后胜利的必然性,以及敌人极尽残暴却难逃灭亡的历史宿命。说最终完稿于1957—1959年间,其时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飞猛进时期,也是“左”倾思潮开始泛滥时期。作品主题宏大,场景浩繁,将敌我双方的斗争描写得无比激烈而残酷,最终以我抗日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换取巨大的胜利而结束。后来被改编为电影,乃至今天热播的电视剧。是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
09.《觅渡》/梁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4 索书号:I267/1093 馆藏地:逸夫四楼教师资料中心
内容简介:《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
10.《朝鲜战争》/王树增著;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4 索书号:I247.5/5408/1 馆藏地: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对于《朝鲜战争》的写作而言,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我曾反复阅读他后来身陷囹圄时写下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这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人,他所经历的是我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的。这就是构成历史的不同寻常的内容,是历史事件中最值得书写的那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