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馆藏新书推荐系列·第二期

     访问次数: 340


01.大西洋海战:决定欧洲命运的海上对决 1939-1945》/[英]乔纳森·丁布尔比(Jonathan Dimbleby)著,宋世锋、周万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02  

索书号:E195.2/110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11人评价

内容简介: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斗打响。两天后,一场真正决定欧洲命运的对决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拉开帷幕。

大西洋航路的畅通不仅为盟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也使普通民众能够获得赖以生存的食品,切断大西洋航路无疑意味着扼住了欧洲的咽喉。为了维 系这条海上生命线,盟国商船的护航军舰与德军舰艇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3500艘盟国商船被德国军舰和潜艇击沉,数万人葬身海底。无怪乎大西洋上的局势让英国首相丘吉尔夜不能寐,也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坚信它将决定整个二战的胜败。

基于一手的文献档案和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大西洋海战》以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讲述了二战中这一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行动。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外交博弈,海军将领的作战策略,到军舰长官和普通水兵的亲身经历,战争双方在军事、政治、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成败得失被作者融合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军事史诗。

回看历史,如果没有大西洋上的胜利,欧洲也许将饿殍遍野,斯大林格勒将不会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诺曼底登陆也将无从谈起,欧洲也许将是另一个欧洲。


02.《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韩松落著;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03  

索书号:G252.17/24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9分/417人评价

内容简介: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解药”。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


03.《再次仰望星空》/ [美]杰森·格林著,赵文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03  

索书号:I712.55/18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8分/35人评价

内容简介:从哪儿讲起呢,我的宝贝?就从我们一起发明的一个傻傻的游戏吧。对他人,那些游戏毫无意义,对我们,却意味着一切。还有,我们在海滩上。你两岁。这之前,你只见过一次海滩, 那时你十四个月大。对你来说,海洋是巨大的,我感觉到小孩子在面对广阔世界时所感受到的敬畏和恐惧。  

后来,你大了,不怕了。你心无芥蒂地奔向这个美丽又危险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并没有如我一样给你温柔的回报。  

失去你之后,爸爸心中充满了怒火。没有人可以交谈,没有人可以谴责。悲伤是一个可以走进的世界——在这里,声音更轻柔,目光更温存,观察更仔细,同情心也增强了。而对妈妈而言,失去你的悲伤是一种色彩、一朵云。

我能感觉到你与你自己,你与我们共度的时光和平相处。我能感觉到,你看到一个开口,你走进来,引领我们一路前行。原来悲伤可以是一座抚慰人心的巨石庙。尘俗之事消散了,只留下终极意义。而我牵起你的手,再次仰望那灿烂星空。


04.《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著,胡淑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07  

索书号:I106.4/56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1354人评价

内容简介: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05.《晚清政治小说: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的迁移》/[美]叶凯蒂著,杨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9  

索书号:I207.41/291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23人评价

内容简介:19 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政治小说在世界各国风靡一时。这种新文学类型发端于英国,最初为迪斯累利所采用,很快就风行欧洲大陆,梁启超于1898 年将这种文学类型从日本介绍到了中国,并称之为“新小说”,发展出了能够被国人所接受的叙事策略,同时还保留了和世界文学的关联 。政治小说占据晚清小说翻译和创作的主流大约十年的时间,成功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纳入中国文学的脉络中来,创作出了丰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政治小说虽然昙花一现,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6.《深蓝的故事》/深蓝著;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07  

索书号:I247.81/110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9分/1906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是基层民警深蓝写的一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集。这些故事中有反映对子女教育问题的 “要命的熊孩子”;有反映养老问题的 “凭什么要我管我妈”;有反映医闹、“碰瓷”乱象的“生也医闹,死也医闹”“‘碰瓷’者的下场”;有反映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被全家人逼着去卖身的女孩”“插他两刀的兄弟”“报告阿sir,杀人犯想做刑侦特情”;有涉及贪腐寻租,以权谋私,最终自食恶果的“‘公务员考试社’社长的歧路” “再也娶不到好妻子的官二代” “就怕真的把领导告倒”;有反映赌博、毒品害人的“我的父亲是毒贩” “我的朋友是赌徒”;等等。


07.《荒野集:阿拉斯加的宁静探险日志》/[美]洛克威尔·肯特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7  

索书号:I712.65/21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5分/152人评价

内容简介:洛克威尔•肯特(Rockwell Kent,1882—1971),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包括大量油画和版画,以及《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鲸》等经典文学的插画。他还撰写了多本有关历险和隐居生活的著作,并为它们绘制了精彩的插图。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本《荒野集》,这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1918年,肯特带着他9岁的儿子去阿拉斯加一个小岛(狐狸岛)上的原始小屋里生活,在那里,他为自己的创作寻求时间、平静以及孤独,并通过这段生活来创造父子间的强烈纽带。肯特将这段生活称作“精神的冒险”,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在一个“安静的世界”面对原始的生活——漫长的冬日和可怕的黑暗,水晶般的月光照在湖面上,虎鲸在水中嬉戏……肯特在日志中画了很多生动的插图,再现了那里伟大的风景,歌颂着久已为人类失去的荒野。


08.《虚无的质感:一本谈谈人生的电影Mook》/梅雪风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8.03  

索书号:J905.1/161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926人评价

内容简介:《虚无的质感——一本谈谈人生的电影Mook》这可能是最毒舌的一部影评集,作者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描摹当代华语电影的乱象与媚骨,用锋利如刀的笔触剖析这背后的病灶。这也可能是最温柔的一部影评集,作者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他敏感却节制的情感表达结合,有着一种炙热与冷冽交相辉映的阅读快感。本书分为“看片、读人、阅事”三辑,从电影本体、创作者,以及当下文化思潮这三个维度对近十年的电影进行了深刻分析,是这十年电影文化兴衰的精准画像。


09.《一本书读懂安东尼·高迪》/张一梦著;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9  

索书号:K835.51/28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9.2分/23人评价

内容简介:提起建筑大师,没有人不知道高迪,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巴塞罗那乃至整个西班牙的象征,那华丽繁复的建筑装饰,看似怪异却令人着迷的立面,让中外多少建筑师,多少旅行者震撼,又让多少人对巴塞罗那心驰神往。

在巴塞罗那,高迪有七个作品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一座还在建设中的教堂——圣家堂。他常被建筑史学家们定义为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又被大众贴上“建筑天才”的标签。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是什么让高迪的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只把高迪看成一个建筑师,那他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想真正的了解高迪吗?读这本书就够了!

本书的作者用了五年的时间,追随高迪的足迹,在他曾经学习过的建筑学校收集资料,在他留下最多作品的城市实地考察,汇集成本书。无论是作为学习用书、图片资料集还是建筑旅行攻略,各类读者都能在该书中有所收获。


10.《银、剑、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美]玛丽· 阿拉纳著,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04  

索书号:K73/4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9.1分/154人评价

内容简介:莱昂诺尔·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一名印第安人,因而在自己的“第二祖国”广为人知。尽管他的目标更多是学习而非传教,但他的经历实际上与一段充满变数的过去一脉相承。那时,神父与征服者并肩前进,为了争夺新世界而强制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从那时起,天主教会就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然具有两面性。

在《银、剑、石》一书中,秘鲁裔作家玛丽·阿拉纳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纪实写作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自前哥伦布时代至今,定义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来自外部的对资源的无尽索取(银)、挥之不去的暴力阴影(剑),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阿拉纳尝试挖掘拉丁美洲的独特经历奠定的“本性”,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态与命运。


11.《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李零、 刘斌、许宏等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5  

索书号:K87/101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362人评价

内容简介:“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而考古学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难说二者谁更“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20世纪的考古发现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看法。

全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

书中图文并茂,尽可能将考古报告中的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结合起来,为读者还原一个现场的原境,并提供背景知识、发现过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信息,将专深的考古报告、学术研究转化为面向普通读者的知识读物,可供对历史、考古有兴趣,以及有意参观遗址博物馆的读者阅读。


12.《林中四季:一位博物学家的自然观察笔记》/理查德·弗提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02  

索书号:N91/2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7分/17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理查德·弗提是一位博物学家,退休前一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购入了1.6公顷的林地,于是这块小小的林地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里流连、徘徊、沉思,日复一日,深入细致地观察林地中的动物、植物、菌类、土壤等,并用优美的文字将这一切记录在这本书中。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跟随作者走进这方古老的林地,一同去发现大自然里的各种生命,大胆接受各种热情的访客,捕捉在枝间流动的光影,感受日月轮回和四季变幻。

1. 书采用抒情诗般的笔法,以一小块林地为窗口介绍了植物、动物、真菌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笔细腻,观察入微。对于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生活的读者来说,本书可称得上林中的“普罗旺斯”;对于热爱科学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自然观察指南。 2. 本书作者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的会员,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在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本书出版后《自然》杂志、《卫报》、《金融时报》、《伦敦晚报》等多家重要媒体给与了高度评价,多次被重要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13.《生命的力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百年》/李栓科、奚志农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09  

索书号:S863/10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5分/42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视角新、立意高尚的摄影画册,展示了过去100年来,中国人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各种野生生物之间关系演进的过程,不独展现大自然、动植物的“美”,而更注重对自然和动物的保护,探索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本书以时间、地域、物种为相互交叉的象限,通过摄影作品辅以文字的形式,从中国各个旗舰物种代表的地域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野生动物的发现、认知、利用、保护的历程,以及保护观念的巨大转变,客观展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同时思考和展望今后的保护工作。书中既呈现了许多精彩的摄影作品,给读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也收录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一线保护工作照,让读者理解保护工作的艰辛与复杂;同时也用文字介绍了不同栖息地中代表性物种的经典保护案例,不仅唤起大众对动物保护的感性情结,同时传播科学的保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