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馆藏新书推荐系列·第五期

     访问次数: 281


01.《怀疑者多马》/[美]格伦·W. 莫斯特著,赵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6  

索书号:B971/61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3分/52人评价

内容简介:“怀疑者多马”是耶稣门徒中众所周知的一位,他为了确定耶稣是否真的复活而要求将手指伸入耶稣的伤口。然而,《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有诸多不确定之处,“怀疑者多马”也成为最令人困惑的圣经人物,现代人对他的理解除了这个含混不清的故事少之又少。

格伦·莫斯特的《怀疑者多马》一书则明确地希望读者认识到,关于这一圣经人物故事的变形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期,而我们可以从这些奇奇怪怪的扭结和转变中对这一人物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社会、历史获得更多的理解。

著名文学批评家弗兰克·克默德在《伦敦书评》中评价此书“博学”“迷人”,尤其指出作者对卡拉瓦乔的分析“精妙绝伦,充满智慧,犀利深刻”。作者将“怀疑者多马”这一文学符号放置在绘画传统中加以考量,向读者充分揭示了其研究的魅力,通过阅读它们,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圣经人物和故事,而是从宗教和艺术的角度对西方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02.《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从古罗马到21世纪》/[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0  

索书号:D091.5/4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390人评价

内容简介: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3.《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 [美]戴维·M. 格兰茨、[美]乔纳森·M. 豪斯著,赵玮、赵国星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08  

索书号:E512.9/23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5分/104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广泛参考、取舍、提炼来自多国官方与民间的档案材料,尤其是俄联邦新近解禁的档案文献。这些文献在往昔以德国视角为主的记录基础上增加大量苏俄角度的内容,为研究苏德战争提供了新视角。本书考证出一些因政治原因被遗忘或掩盖的战斗,为经典战役加入了更多公正的细节描写,并用准确的数字来量化战斗规模和激烈程度,准确还原了苏联方面的更多事实,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战时苏军的实际成就,扭转了以往战史中偏袒德国的倾向,引导人们对苏军形成更加客观的印象和判断。


04.《卢浮宫的幕布之后》/[法]贝雷尼丝.若弗鲁瓦-施内特著、[法]露希尔·皮凯蒂绘,赵飒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02  

索书号:G269.565/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36人评价

内容简介:卢浮宫是一座充满故事的迷宫。

身怀绝技的修复师、布景专家,深藏不露的木工、安保人员,兢兢业业的文物保管员、文化节目策划员,卢浮宫内的案头工作者和杜乐丽花园的园丁……藏在沉重安全门背后的防原子弹掩蔽室,管理着卢浮宫12000多把钥匙的“锁务”工作室,参观者永远找不到的暗门……

这里的人们守护着人类历史上的旷世杰作,卢浮宫内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宏大空间。翻开本书,通过卢浮宫工作人员亲切的讲述和百余幅风格鲜明的插画,见证千载难逢的艺术珍品,了解修复与展出背后的复杂艰辛,与掌握着秘密钥匙的幕后专家一同开启迷宫之旅,感受妙趣横生的博物馆生态。


05.《圈外编辑》/都筑响一著,黄鸿砚译;桂林: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3  

索书号:G232/39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433人评价

内容简介: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东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06.《如果世界和爱情都还很年轻: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情诗集》/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07  

索书号:I561.23/9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859人评价

内容简介:《如果世界和爱情都还很年轻》是莎翁的100首情诗精华,是我们一生里的某一刻必要重温的那一本书。

有人说,莎翁的诗一次不能读太多,因为会很悲伤。将绝望注入黑色的字符,这些情诗是流血的玫瑰,哭泣的心,诉说着成年人世界里最真实的一面,一丝不挂的爱与痛。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美精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忆和不要忘记。这本温柔诗集,将治愈每个不安的灵魂,让你不再害怕寂寞与漂泊。


07.《在北海道盖面包屋:建筑家与面包师的书信集》/[日]中村好文、[日]神幸纪著,孙雅甜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2020.06  

索书号:I313.65/135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334人评价

内容简介:2009年3月,建筑家中村好文收到一封亲笔所写的信,写信的是一个住在北海道开面包店的师傅神幸纪,他想委托中村帮他设计一间兼具生活与工作用途的面包小屋。这封充满手感温度的信感动了中村,因而展开一个为期近两年的设计案,以及一段至今仍持续的友好情谊。

在这期间,中村与神幸纪不断透过书信往来分享理念、沟通想法,双方的默契与信任也从中慢慢滋生。而面包屋就在这一笔一语中从梦想转化成雏形、落实为设计图,最后真实矗立在北海道的土地上。如同中村所言:“这些平淡的书信往返累积,也许就像堆石头盖房子一样。那一颗颗看似平凡的石子,终有一天,会凝聚为坚固又充满存在感的房子。”这栋面包屋的完成,记录的是一段建筑师与委托人的书信往来,共同打造梦想建筑的真实过程。


08.《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著,陈以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01  

索书号:I711.45/9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3667人评价

内容简介:《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成员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尘封往事也在个人心中泛起……这些故事勾画了家庭内部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及人们面对命运时候那种一脉相承的脆弱和温柔。书中的七篇故事既体现了人和自然世界粗粝而深情的交融,也含蓄而节制地勾勒了布雷顿角那些复杂、神秘而质朴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又在人生一些微妙的时刻,抵达了艰难而令人喜悦的彼此谅解。


09.《中国风景》/[瑞典]喜龙仁著,苏清茂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06  

索书号:J434/4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27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为喜龙仁教授存世著作中限量发行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尚未出版。书中收录喜龙仁教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度旅华期间于我国南北各地所摄名胜古迹照片157幅,其史料价值毋庸赘言。全书侧重于景观而非单纯意义上的文物古迹(学术),故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风景照乃至风俗照,以摄录题材之丰富,涉及地域之广泛而论,于作者的等身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10. 《法国之魂: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法]阿涅丝·普瓦里耶(Agnès Poirier)著,张恒杰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01  

索书号:K956.5/44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1分/68人评价

内容简介:看到火焰中的巴黎圣母院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产生深刻的痛惋之感,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都为之动容?是什么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人类成就的象征?

作为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者从大火之夜开始,带我们重新经历了巴黎圣母院历史上的各个决定性时刻。

从1163年的角石铺设开始,亨利四世与天主教的恩怨;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维克多·雨果19世纪保存大教堂的运动; 奥斯曼男爵的巴黎重建计划;经典电影《巴黎圣母院》;戴高乐的感恩庆典,等等。

谨慎者与大胆者,真诚者与机会主义者,历史学家与激进分子,虔诚者与世俗主义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一场文化大战。这些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11. 《全球科技通史》/[美]吴军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04  

索书号:N091/7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1911人评价

内容简介: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12. 《生命的力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百年》/李栓科、奚志农著;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09  

索书号:S863/10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6分/45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视角新、立意高尚的摄影画册,展示了过去100年来,中国人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各种野生生物之间关系演进的过程,不独展现大自然、动植物的“美”,而更注重对自然和动物的保护,探索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本书以时间、地域、物种为相互交叉的象限,通过摄影作品辅以文字的形式,从中国各个旗舰物种代表的地域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野生动物的发现、认知、利用、保护的历程,以及保护观念的巨大转变,客观展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同时思考和展望今后的保护工作。书中既呈现了许多精彩的摄影作品,给读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也收录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一线保护工作照,让读者理解保护工作的艰辛与复杂;同时也用文字介绍了不同栖息地中代表性物种的经典保护案例,不仅唤起大众对动物保护的感性情结,同时传播科学的保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