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赵林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05
索书号:B565.26/9-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9分/156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关于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人物——卢梭的思想评传,它以一种散文式笔调再现了卢梭的激越狂放的情感世界和诡谲嶙峋的思想风格,对卢梭的坎坷人生、心路历程、理论矛盾、浪漫情怀、政治宗教观点及其双重性的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揭示了卢梭思想与19世纪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之间的渊源关系。本书具有分析精密、观点辩证、文风飘逸等优点,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佳作。
02.《告别的仪式》/[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孙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09
索书号:B565.53/2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803人评价
内容简介:《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03.《理性主义的政治学:流变、困境与超越》/唐士其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02
索书号:D0/297 馆藏地点:横江校区综合阅览室
豆瓣评分:9.5分/36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西方思想的这样一种特质,带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西方近现代政治理论高扬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在制度设计方面也较为完善,但同时也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价值领域面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
本书对西方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始终以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参照。与西方理性主义相比,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承认规律的不变性,但并不存在“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从而既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倾向,又为事物的个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保留了足够的空间。
本书通过两种思想传统的对比,以及概括介绍海德格尔等当代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提示了一条结合中西方优秀思想资源、超越两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04.《书的大历史:六千年的演化与变迁》/(英)基思· 休斯敦 (Keith Houston)著,伊玉岩、邵慧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08
索书号:G256.1/91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8分/49人评价
内容简介:作为爱书之人,你知道书的来龙去脉吗?本书作者基思•休斯敦通过纸张、墨水、装订线、胶水、纸板乃至皮革的使用,讲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疯狂之举。休斯敦广泛搜集资料,辅以珍稀图片,从书写、印刷、插图和装帧四大方面,揭示了人类这一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技结晶背后令人惊叹的历史。本书既是对书籍的致敬,也是献给所有图书爱好者的精彩礼物。
的确,即使是一本简陋的平装书,其书脊上的胶水和米色的纸张所散发的气味,也会传递出许多自己的制作故事。1500年以来,人类不断地书写、印刷和装订,成就了现代书籍这一精致复杂、魅力超群、重量实在的人工制品,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书籍的历史、制作和书感。
是的,本书所讲述的是书,你一看就知道它是关于书的书。
05.《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周作人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9.06
索书号:I266/51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9分/51人评价
内容简介:周作人的散文充满对生活本身趣味的捕捉与凝视,展现出平和、空灵的人生境界,是中国散文史上独一无二的高峰。周作人的文章属于非常耐看的一类,声名远远高于同代的作家,学问力度毫不逊于鲁迅。
《孤独是人生的礼物:周作人经典散文集》收入周作人《娱园》《苦雨》《乌篷船》等多篇经典散文、随笔、杂谈,篇篇精到。他写初恋、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凡是需要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能娓娓道来,平和,淡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06.《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美]托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著,王星、裴苒迪、管泽旭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5
索书号:I712.06/3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63人评价
内容简介: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 ,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绝对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本书讨论了互联网的社会建构发展史,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互联网脱胎自20世纪的战争实践活动,一出世便被打上了军事-工业烙印;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部分重塑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品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浪漫化的互联网文化重新被资本收编,业界聚焦于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实则是文化信念与资本力量在塑造互联网文化过程中的相互博弈。
作者最后的观点认为,文化信念在形塑当代互联网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人们对新技术系统的接纳与使用,甚至系统本身的构成,不只受到经济等结构因素影响,同时亦受到文化趋势与信念惯习的影响。因此,新技术及其制度本身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人的观念改变的。
07.《缪斯的花园:西方文学与艺术中的120座花园》/[法]埃丝特勒·普莱桑-索莱尔著,杨松石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6
索书号:I11/54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54人评价
内容简介:自古代文明以来,花园被当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它也是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在这本精美的花园图集中,法国艺术史学家埃丝特勒·普莱桑- 索莱尔从广袤的文学世界中挑选了120 篇文学经典名篇,上迄遥远的荷马,下至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这些篇目一起出现的,则是相互映衬的艺术作品,二者遥相呼应,共邀读者漫游在曼妙怡人的花园之中。
08.《非洲艺术史》/[美]莫妮卡·布莱克曼·维索纳、[美]罗宾·波伊纳、[美]赫伯特·M.科尔著,陈凤姣、潘江龙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04
索书号:J1/3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51人评价
内容简介:《非洲艺术史》是非洲研究协会艺术委员会(ACASA)众多专家应教学需要研究的结晶。ACASA 会员亲自捐赠实地照片和历史照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语境,带领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非洲艺术。诸多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这本书,内容横跨整个非洲大陆,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还包括马达加斯加、尼罗河流域和北部非洲,并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历史作品。
全书分为 5 部分,按照非洲艺术的地理和时空顺序,详述整个非洲艺术的历史。每个主要章节都有一篇“非洲文化面面观”论文,为跨越不同文化的一般主题和思想提供背景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非洲艺术的关键性背景信息。
本书展示了非洲艺术在信仰、民俗、政治和历史的各方影响中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历程,并探讨了来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宗教艺术传统的创造性影响。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从北部非洲到南部非洲,再到海外移民,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巨细无遗的非洲艺术全景图。对于 20 世纪的非洲艺术,本书将其定位为现代非洲活力的表现,是对历史变迁做出的巧妙回应。对于 21 世纪的非洲艺术家和非洲流散艺术家,则将其置于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和新的理论立场的背景下加以呈现。它挑战了当前学界对非洲艺术的主流看法,视其为源于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自觉创造,而非过去有些人认为的基于直观或“原始”的冲动。
09.《终结一切战争:忠诚、反叛与世界大战 1914-1918》/[美]亚当·霍赫希尔德著,林春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4
索书号:K561.4/10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72人评价
内容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认为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全球各国陷入战争风暴,数百万人战死沙场。迄今为止,这场战争仍是历史上最无意义的屠杀之一,全然无法用理性加以解释。
在作者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帝国与帝国、军队和军队之间的冲突,还是个人与个人的对抗:英王与德皇,好战者与和平主义者,矿工与贵族。霍赫希尔德在描摹战场将领和英雄人物的同时,聚焦那些长久以来遭到忽视的战争批评者,展现他们遭逢的道德冲突,蕴含的救赎力量。
本书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这场“伟大战争”的同时,也驱使我们正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何会有这么多国家以如此深刻的方式卷入暴力之中?为什么冷静思考不能成为主流?以及,我们究竟能否摆脱历史不断重复的宿命?
10. 《多元宇宙是什么:关于宇宙起源的新故事》/(美)亚历克斯·维连金著,骆相宜、陈昊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10
索书号:P159/69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45人评价
内容简介:多元宇宙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霍金晚年就围绕多元宇宙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新观点。多元宇宙理论的开端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本书的作者、理论物理学家亚历克斯·维连金正是该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30多年前,理论物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永恒暴胀”的假说,认为宇宙暴胀一旦开始便不会结束。随后,维连金证明,大多数的暴胀模型都会导致永恒暴胀。这就意味着,只要发生一次暴胀,就会发生很多次暴胀,每次暴胀都能创造出一个宇宙,因此许多截然不同的宇宙相继产生,这便是“多元宇宙”。时至今日,许多天文学家都已接受了多元宇宙的概念。
这本书是维连金创作的多元宇宙的经典科普作品。他在书中介绍了多元宇宙领域的整体理论框架,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多元宇宙领域探索。作者从宇宙的起源说起,他别出心裁地将故事的开篇设置在了1980年冬天的一场科学讲座,物理学家阿兰·古斯——也就是暴胀理论的提出者——在讲座中介绍新的宇宙起源的理论。随后作者沿着这条线索深入解释了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等知识。目前宇宙学家已经普遍接受了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暴胀也几乎成为普遍共识。接下来,作者详细介绍了永恒暴胀、宇宙常数等有关多元宇宙的理论知识。
维连金擅长科普写作,他通过大量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并运用许多图片,将抽象的理论物理概念化为更容易理解的知识。他引用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名言,阅读起来更加有趣。同时,书中插入了许多在理论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及其他科学家的逸事。这本书不仅讲述了理论知识,更有引人入胜、激荡脑力科学家探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