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伟大的目标: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美]莱恩·帕特里克·汉利著,徐一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1
索书号:B821-49/94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36人评价
内容简介:亚当·斯密在今天以“现代经济学之父”广为人知。不过,他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对“人如何过上良好生活”这一问题尤为关注。作为西方学界知名的亚当·斯密研究者,莱恩·帕特里克·汉利教授用简明扼要、风趣而发人深省的文字,逻辑严密地展现了斯密对如何过上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养成“优秀而可敬之人格”的思考与建议,为我们理解斯密关于美好生活的绝妙思考提供了有益指引。
在斯密看来,优秀的人格因审慎、自制、公正和仁慈而出类拔萃——这些都是自古典时代以来便广受推崇的品质。而要过上良好生活,不仅要培养这种人格,还要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要行动和省思,以中立的视角看待自己。斯密作品面向的不是古典城邦社会,而是回馈自利胜于德性的现代市场社会,汉利的解读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书既谈论了幸福与克制,也探讨了爱与友情,可让当代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亚当·斯密,并从中明白“过上良好生活”的背后真谛。
02.《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美]韩洁西著,史可鉴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11
索书号:F156/3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5分/106人评价
内容简介: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 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及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03.《华丽人生》/[日]伊坂幸太郎著,吕灵芝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11
索书号:I313.45/92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4569人评价
内容简介:世界有什么规则吗?
小偷黑泽打开房门,遇到了从未见过面的邻居,他热心地帮助邻居抬走醉酒的友人后,捡起了一张写着外国文字的纸片;热爱绘画的河原崎在咖啡厅里等人,他在顺手拿到的传单背面涂鸦,传单正面是寻人启事,上面详细描述了失踪青年的特征;心理咨询师京子一大早接到了丈夫的电话,丈夫提出离婚,而她本打算今晚和情夫联手除掉各自的现任伴侣;无业中年丰田第四十次应聘被拒,他在车站附近闲逛,听见路人聊着“流浪狗”的话题。
如果世界以此为开端,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年轻画家志奈子和中年画商户田想就此打个赌,你认为谁能赢呢?
04.《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法]米歇尔·图尼埃著,余中先译;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03
索书号: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0分/239人评价
内容简介:一部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精神反思史,
一则当代人建立内心秩序的寓言。
一场意外的海难,将鲁滨孙困于孤岛。当他在孤独与挫败中重新振作时,一个土著“礼拜五”突然闯入了他的世界。
礼拜五的到来,彻底打破了鲁滨孙辛苦建设的文明秩序,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动荡和幸福。他纯真开朗、不受拘束,给仙人掌变装,使大公羊飞翔,让竖琴随风歌唱……
在礼拜五的影响下,鲁滨孙身上“文明”的印记渐渐消退。而礼拜五也成为了鲁滨孙的引路人,引领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05.《我还未读懂漫山白雪》/章程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08
索书号:J905.1/166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193人评价
内容简介:《我还未读懂漫山白雪》是年轻的写作者、建筑师章程的首部电影随笔集,但文体更广阔,不止于读解电影。他以丰沛而敏锐的书写,带我们走进塔可夫斯基、费里尼、阿基•考里斯马基、伍迪•艾伦、大岛渚、娄烨、王家卫、侯孝贤等三十一位导演的影像世界,以及他们恣意与真诚、感伤而灿烂的人生。他把自己投射到书写的事物中,向记忆回溯,所有的过往经验,观影、阅读经验都被他锚固到一处,去解答困惑,或提供救赎之道,有如“六经注我”。
建筑师的职业身份给了他独具一格的视角。他会思考蔡明亮的《不散》里构筑的三重空间,小津电影里的日本家宅空间,他还会分析希区柯克影片里的窥视和建筑的关联,娄烨电影中的权力和空间生产之间的联系,等等。他以清新优美的文笔,从容冷峻的叙事,佐之以论文式的扎实思考,且不乏心怀悲悯,完成对人生和日常、建筑和影像的洞察,直面真实的世界及内心的抒情。
作为令人期待的写作者,本书中的三十张插画,也皆为作者本人所绘。
06.《别人的动物园:铁幕之下东西柏林人的日常生存竞赛》/[德]扬·莫恩浩特著,张骥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11
索书号:K516.43/4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1分/421人评价
内容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07.《宇宙已知和未知的一切》/[英]蒂姆·詹姆斯著,左安浦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11
索书号:P159-49/3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53人评价
内容简介:大爆炸证明了神的存在吗?
我们的宇宙消失了大半?
你该如何在黑洞中生存?
UFO事件是真的吗?
火星人炸了我的狗?
天文学家为什么会谋杀他的宠物麋鹿?
……
在宇宙中,我们遇到了太多难以置信的东西,也面临了最大的谜团。
你想看的,这本书里都有!
充满激情的科学教育家蒂姆·詹姆斯继《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和《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之后,为我们带来了这部“科学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由微观转到宇宙,这个人类能研究的最大、最古老、最热、最冷、最奇怪的东西——一切的起点,一切的终点。
08.《众神的植物:神圣、具疗效和致幻力量的植物》/[美]理查德·伊文斯·舒尔兹、[瑞士]艾伯特·霍夫曼、[德]克里斯汀·拉奇著,金恒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09
索书号:Q94/11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102人评价
内容简介:千百年来,众神的植物是如何构成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经典话题与前沿科学研究结合,颠覆致幻植物经典文本
400张罕见的彩色图片,见证世界各地原住民宗教仪式使用的致幻植物
解密致幻植物的成分与属性,走近背后的文化习俗
在每种文化传统中,植物都因滋养、治疗效果而受到高度重视,致幻植物具有使人类进入意识境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被视为神祇赐予人类的植物。
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植物学、药物学和生化学研究,探索各地原住民文化使用的迷幻植物,介绍相关习俗、歌曲与舞蹈,堪称民族植物学的经典文本。书中包含400张罕见的植物与人物、仪式等的彩色图片,并有对致幻植物生化性质的分析。
09.《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神经科学家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英]迪安·博内特著,朱机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10
索书号:R338.2/37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2169人评价
内容简介: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
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10.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人类与技术的创造性伙伴关系》/[美]爱德华·阿什福德·李著,张凯龙、冯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04
索书号:TP391.9/53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102人评价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全面融合人类认知体验,从哲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剖析信息技术变革与人类认知的共生关系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数字技术的创造者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技术的进步似乎不再受限于任何物理性因素,而是受制于人类的想象力。作者认为工程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技术,它是一个高度思辨和创造性的过程。作者认为技术真正的力量源于人类与之合作的方式,并进一步解释了数字技术之所以具有巨大而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原因。
李教授在书中探究了工程师是如何利用模型和抽象技术创造性地构建了虚拟的世界以及带给人类从未梦想到的事物,比如,人类能够随身携带和阅读迄今为止出版过的所有读物。但是,他也试图反对技术狂热者强调真实世界都是运算的过程——甚至连同人类认知的复杂现象也是能够进行数字化操作的观点。人类的认知能够实现数字化的操作缺乏科学依据,大自然的发展过程是数字化运算过程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上再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目标实际上低估了人脑的潜能。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提升。伴随人类对认知系统以及真实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发展和普及,技术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升级。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