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馆藏新书推荐系列·第六期

     访问次数: 225


01.《为什么是阿甘本?》/[英] 亚历克斯·默里著,王立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1  

索书号:B546/8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203人评价

内容简介:阿甘本,当代欧陆哲学和批判理论领域重要而饱受争议的人物,其作品涵盖了从《圣经》批评到关塔那摩监狱、“反恐战争”等广泛主题,在学界影响深远。本书是对阿甘本思想的批评概述,以精练的语言介绍了阿甘本的主要思想及背景,从其第一本著作到如今的语言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纵览阿甘本的全部作品,详尽阐释了阿甘本的语言与生命哲学,“见证”了阿甘本的政治写作与他的美学、诗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对任何希望了解现代政治和文化构造之复杂性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入门读物。


02.《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程美宝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9  

书号:D693.9/26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174人评价

内容简介:在创造历史的人当中,除政治家、士大夫、学者等大人物外,还有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国的大门更全面地向世界打开之前,珠三角及澳门地区作为与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国家有着长达近三百年交往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市井小人物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西方人有非常广泛和深入的交往。他们为了谋生,以种种方式从事着与西方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职业。

中国在19世纪的许多变化,是否如大家已经熟知的近代史论述所说,是由鸦片战争的炮火引爆的?五口通商、洋务运动、华工出洋、幼童留美,谁是真正的推动者?如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都是“封闭”和“停滞”的,哪里能突然冒出一群乐意冒险或可以胜任的小人物,在新时代扮演各种角色。对于“漫长的18世纪”、“现代”的19世纪这样的说法,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下历史的书写和写法,思考18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缺口”,黄东是作者的一个“上下而求索”的实践。


03.《凡尔登战役:荣耀的代价,1916》/[英] 阿利斯泰尔·霍恩著,顾剑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08  

索书号:E194.3/3/1916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2分/164人评价

内容简介:1916年2月21日,枪炮声在默兹河右岸响起,“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拉开帷幕。战役持续了10月之久,在这片土地上造成了大战中每平方英尺最高的伤亡数量,达到70万之多。士兵们一度以为,在最后一个德国人和最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

本书给予了这场可怕的战役以全景式的描述,囊括战前战后、战略战术、交通运输、空战陆战、苦难荣耀、将领士兵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德里昂在森林中奋战至死,孔策传奇性地闯入杜奥蒙堡,朱贝尔在死人山的地狱里看战机翻飞,雷纳尔在沃堡中放出最后一只英雄的信鸽……这些传奇的场景一一跃然于纸上,鲜活的人物以其命运与品格撼动人心。

本书还批判了交战双方的种种傲慢与愚行,提供了对于惨烈战事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凡尔登战役是理解“一战”的钥匙,是其全部狂暴能量的集中释放。它打断了一代法国人的脊梁,也成为“二战”德国闪电战的滥觞,它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散去。


04.《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刀熊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01  

索书号:G312/3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1分/96人评价

内容简介: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书中展现了社科学者的日常、智识思考的乐趣、自我进阶的思索,非科研类读者将能通过了解社科研究的思路来升级个人思考世界的方法。


05.《数星星的夜:尹东柱的诗》/尹东柱著,全勇先、全明兰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05  

索书号:I226/117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0分/1976人评价

内容简介:他生于中国,死于日本。他远离故土,失了姓氏,却以笔为戈,在28年的短暂生命中,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写作,以最单纯的文字,为最残酷的时代证言。

本书收录了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91首诗歌和4篇散文,道出了在日治的黑暗年代,他对故土、人民的热爱,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06.《万延元年的Football》/[日] 大江健三郎著,邱雅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04  

索书号:I313.45/92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7分/260人评价

内容简介:把国家和国人撕裂开来的这种强大而又锐利的暧昧,正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间以多种形式表面化。日本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一味地向西欧模仿。然而,日本却位于亚洲,日本人也在坚定、持续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而面向西欧全方位开放的现代日本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西欧的理解,或者至少可以说,理解被滞后了,遗留下了阴暗的一面。在亚洲,不仅在政治方面,就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日本也越发处于孤立的境地。


07.《艺术三万年》/[英] 费顿出版社著,夏海宁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0.09  

索书号:J051/27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9分/105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欣赏世界艺术的全新视角。《艺术三万年》选取了约600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的艺术杰作,并按简明的年代顺序呈现给读者。从三万年前人类完成的首幅洞穴壁画到20世纪、21世纪的抽象绘画,本书收录了公认的杰作、一些佳作遗珠和许多让人惊喜的作品。书中的约600件艺术作品都附有详尽的解说,以说明该作品为何重要、在孕育该作品的文化环境中是何种因素造就了它及其在艺术史演进过程中的地位。《艺术三万年》是对艺术多样性的礼赞,展示了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08.《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意]卡洛·金茨堡著,鲁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7  

索书号:K546.3/6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1分/2957人评价

内容简介: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09.《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进化及人类的诞生》/[英] 爱丽丝•罗伯茨著,徐彬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9  

索书号:N49/36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39人评价

内容简介:这是关于我们自己身体的故事,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讲述了一个细胞如何转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会呼吸的、会思考的人。本书还将胚胎发育方面的知识与我们人类的起源自然有趣地融合在一起。骨骼、基因、性和进化等与生命有关的故事都浓缩在这本书中。


10. 《它们都去哪儿:系外行星的新世界》/[美] 迈克尔·萨默斯(Michael Summers)、[美] 詹姆斯·特赖菲尔(James Trefil)著,徐蒙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03  

索书号:P185/7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8分/65人评价

内容简介:过去几年中,我们对宇宙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对地球以外多元世界的认识与日俱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09年发射开普勒探测器,至今发现了近3000颗系外行星。每天都有更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比数量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多样性。本书展示了这些难以想象的世界:围绕脉冲星公转的行星、由钻石制成的行星、主要由水组成的行星,以及在无垠的太空中徜徉的流浪行星。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探访最新发现的系外行星,描述它们的知识来自观测实证和理论推断。这些新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形成的认识,打破固有观念,也将更新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看法。寻找系外行星的意义在于搜寻地外生命和宜居行星,无论未来等待我们的是继续沉默的宇宙还是大过滤器,人类都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