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馆藏图书推荐系列·第十三期

     访问次数: 10


01.《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5  

索书号:A811.67/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9分/111人评价

内容简介:陈力丹著的这本《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洋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观点。 作者陈力丹写作此书历时十年,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一万条、卡片3000张和提要笔记一本。

书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传播观点,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对于开阔思想很有教益。

本次修订,除订正个别讹误外,还新增了两篇书评及作者的获奖感言。

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础理论书目。


02.《再会,公共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01  

索书号:C91/228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0分/15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为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内特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导致了公共人的退场。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03.《权力的钥匙:世界税收史》/[英]多米尼克·弗里斯比著,刘生孝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12  

索书号:F811.9/2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3分/36人评价

内容简介:税收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读懂了税收史,就破解了人类文明的奥秘

税收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税收就是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福祉。

这是一本普及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税收历史的图书。

从苏美尔城邦时代到今时今日,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黄河流域。7000年来,向民众征税一直是全世界各个王朝和国家维持生存最重要的方式。大部分战争爆发、权力更替都因税收而起;每一次科学进步、制度革新又影响着税收的制定。人类文明就在两者的斗智斗勇之中发展和推进。

在本书中,作者从全新的视角,跨越千年的时空,从人类文明萌芽开始到现代社会成形,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关于税收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对世界各国的税收发展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折射出人类进步的艰辛和文明发展的伟大,是一部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秀读物。


04.《运营之巅:非互联网行业的新媒体运营》/傅一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11  

索书号:G206.2/500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97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为非互联网行业的新媒体运营人员量身定制,深度梳理实际运营工作中的重难点,提供快速成长的可复制经验。作者傅一声是200多家企业的新媒体辅导老师,书中内容基于真实的企业和个人新媒体运营场景撰写,实操性强。

全书共分为8章,不仅包含对新媒体运营地图、运营思维、文案写作、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的介绍,还详细讲解了抖音等公域平台的运营、企业微信等私域平台的运营,以及新媒体运营中常见的问题。

本书所有案例均来自近年作者亲自操盘或者参与的项目,玩法新潮,干货满满,实战性强,行文真实幽默且有趣有料,堪称非互联网行业新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爱好者的必备宝典。


05.《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中国新诗论集》/李章斌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23.01  

索书号:I207.22/929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文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0分/33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为李章斌近十年来的批评文章选集。主要聚焦于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语言意识与历史意识,对中国现当代的重要诗人如穆旦、多多、海子、张枣、朱朱等开展了一番细察的辨析,寻绎其语言意识、诗学理念的起源、动力以及历史关联。本书尤其关注先锋诗歌的“语言中心主义”倾向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以及写作伦理的困境,并探索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的若干理路。本书尝试着如何扎实、贴切地把握当代新诗在声音、修辞等方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细节特征,并探索、展望一种新诗的“声情批评”与“语言学批评”,开拓一种将当代诗评由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批评方法。


06.《正方形:穆纳里的几何图形创意灵感手册》/[意]布鲁诺·穆纳里著,杨继梅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1  

索书号:J51/147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9.2分/31人评价

内容简介:这是一套能启发设计智慧的设计书。本套书共分为三本独立的小册子,是关于令人惊叹简洁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础图鉴,分别列举细数了古今中外设计师们对于形状的妙思,探索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视觉历史,探秘了鲜为人知的背后涵义,体现了古今中外闪闪发光的设计智慧。

这是一套能启发灵感的图形设计书。《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设计中“基础的基础”——三种几何图形(设计界称为“设计原型”)在设计中的应用法则和演变方式,并从历史、天文、几何、建筑、宗教等各个领域详细解读了每种图形演变背后所能呈现的设计效果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创意。


07.《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美]柯文著,刘楠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5  

索书号:K837.125/82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290人评价

内容简介: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08.《荒野时光:一位地质学家来自格陵兰冰原边缘的手记》/[美]威廉·E. 格拉斯利著,彭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索书号:P941.6/7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8.6分/24人评价

内容简介:“万物都是崇高的,抑或并无一物崇高。”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在其中仅仅是占据了一席之地,负有一些责任,但不代表全部意义;荒野则全然不同,它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而存在,静默而强大。

《荒野时光》是一部关于探索格陵兰冰原荒野的科普手记,主体部分由“分离”“融合”“显现”“尾声”这4个关键印象词构成,它们串联起了作者前后6次探访格陵兰到底的美妙经历:令人目眩神迷的蜃景、被时间击碎的岩石以及仿佛是天外来客的游隼带来的是全然一新的新鲜体验;冰川、阳光、鹿蕊、鹧鸪等组成的连贯图景显现出生命本初的多样形态;带有漫长生命印记的卵石讲述的是关于记忆与解密的神秘故事;……这些荒野转递给我们的种种震撼与感动,会唤起我们对会荒野的好奇、敬畏、尊重……


09.《住宅物语:营造舒适空间的十个提案》/ [日本]八岛正年、[日本]八岛夕子著,张小娟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03  

索书号:TU241/590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3分/52人评价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十章,详细讲述了十所住宅的设计、生活故事。

全书从第三人的视角出发,以参观、采访、交谈的形式书写正文内容,剖析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的理念,以及业主对于某些设计要求背后的理由。

全书以真实而亲和的语言向室内设计从业人员传递何为个性化的设计、如何满足居住者的多元需求。10个案例从房屋的外观、庭院的一草一木、家中厨房、沙发等细节进行解说,附有多幅富有生活情趣和烟火气的照片,还配有设计师亲笔绘制的俯瞰图、平面图和截面图。


10. 《寻找金丝雀树:关于一位科学家、一株柏树和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故事》/[美]劳伦·E. 奥克斯著,李可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09  

索书号:X17/39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7分/20人评价

内容简介:早年间,矿工将金丝雀带到矿井中来判断井中是否有一氧化碳泄漏。因此,现代人用“金丝雀”指代环境中的指示性物种。

在阿拉斯加,濒临死亡的北美金柏便是当地人的“金丝雀树”。为了找出这一金丝雀树所揭示的环境变化,奥克斯和她的团队在阿拉斯加偏远的沿海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书中用积极的文字重现了科学考察的真实场景;此外,她还采访了当地人,以探讨北美金柏对当地的经济、生活、精神各领域的深刻意义,及当它灭绝时森林和居民会如何应对一系列的变化。

奥克斯深信,应对环境变化造成的生态影响,科学研究要和当地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并“在绝望中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