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曲折的职业道路:在终身工作时代找准定位》/[英]海伦·塔珀、莎拉·埃利斯著,谢天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1
索书号:C913.2/359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8分/19人评价
内容简介:如今,职业道路变得越来越曲折,在不同职位、行业、地点甚至职业生涯之间频繁且灵活地转换逐渐成为新的常态。曲折的职业道路会令人感到压力重重甚至不堪重负,但如果你知道如何充分加以利用,它就会给你带来机遇、自由和目标。
为了充分利用曲折的职业道路提供的机遇,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重要问题:我擅长做什么?我坚持什么信念?哪些东西能激励或推动我?未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本书中,你将学会当今职场成功的五项关键技能:发挥自己的D尖优势;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克服心中打击自信的“小怪兽”;建立更有效的人际关系网;探索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书中提供了大量有关工作形态变化的深刻见解,帮助你实现个人成长的练习,还有成功人士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打造更加快乐和成功的职业生涯。
02.《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日]上野千鹤子著,邹韵、薛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12
索书号:D440/11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一阅览室
豆瓣评分:9.1分/1299人评价
内容简介: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之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03.《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英]张夏准著,严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1
索书号:F112.1/18 馆藏地点:逸夫四楼社会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5分/11人评价
内容简介:《富国的伪善》使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自由贸易、外资管制、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财政审慎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实:那些富裕国家和国际机构极力推荐的所谓正统做法通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它们极力游说发展中国家取消的关税、补贴、外资管制等保护主义措施却是它们变富的有力工具。作为“过来人”的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其目的不过是想“踢开梯子”,阻止发展中国家沿着它们走过的道路发展。
04.《中国古代文献:历史、社会与文化》/赵益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02
豆瓣评分:8.9分/120人评价
内容简介:有鉴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界关于文献、图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逐渐兴盛和以“书籍史”视角对中国古代文献图书史研究成为海外汉学的热点,本书通过梳理、解释本土学术中自成系统的文献、图书研究的“内在理路”及其强大惯性,在引入外来新方法、新视角所发生的观念上的歧异和实践中的困惑,从而从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献做概括式的总论;以专题研究为线索,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涵义及形态;古文献的载体;古文献的生产和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文献的的保存与流播;中国古代文献的的阐释传统;古典文献学的文化史内涵。
05.《语言学为什么重要》/[英]溥哲夫著,吴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07
索书号:H0/380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2分/23人评价
内容简介:语言是什么?语言学是什么?研究语言学与学习语言和文字有什么区别?语言学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有什么关系?语言学在当下有什么重要意义?语言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语言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语言学的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06.《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马拓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02
索书号:I247.81/12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7.9分/336人评价
内容简介:在民警马拓的眼中,地铁站就像一幅浮世绘。
安检员、站务员、商亭里做卷饼的大姐、卖伞的老奶奶……
人潮涌动的北京地铁中,每个人都如此渺小庸碌,每个人却又都在用力活着。
这些人,是他们,也是我们。
正是无数个“我们”,构成这烟火人间的底色。
愿你从这些文字中,见众生,见自己。
07.《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美国]巫鸿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03
索书号:J209.22/3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485人评价
内容简介: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第一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08.《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维佐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丽塔·阿斯图蒂著,宋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01
索书号:K4/4 馆藏地点:逸夫五楼社会科学第三阅览室
豆瓣评分:8.3分/114人评价
内容简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定义一个人?
维佐人以海为生,是一群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他们性格柔和,禁忌很少,不喜牵绊,不被他人定义;他们并不理性,对过往无所总结,对未来毫无计划,经常身处意外之中。人类学家阿斯图蒂来到海岛,跟着维佐人住在海边,出海捕鱼,探索“成为一个人”的方式。
这是研究族群与身份认同不可错过的经典,也是一本轻松精彩的民族志。作者将文化差异性重新带回至族群认同研究之中,而读者借此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处在持续形塑的过程之中,不必被定义所固着。就像每一天,维佐人的“身份”都会更新,从头来过。
09.《现代死亡:医疗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巴基斯坦]海德·瓦莱奇著,陈靓羽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2.11
索书号:Q419/5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8.4分/140人评价
内容简介: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话题,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丰富、可靠的回答。
10. 《智能药物研发:新药研发中的人工智能》/宋弢、曾湘祥、王爽、王建民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11
索书号:TQ46/30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自然科学第二阅览室
豆瓣评分:9.6分/28人评价
内容简介:《智能药物研发--新药研发中的人工智能》围绕生物化学分子,介绍了新药研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在生物分子的化学表征方法、基于分子表征的无监督预训练方法、分子性质预测、智能分子生成、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生物医药知识图谱应用、分子逆合成设计及生物医学命名实体识别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