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馆藏图书推荐第十四期

     访问次数: 499



01.俗世奇人》/冯骥才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2  索书号:I247.7/455-3/1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俗世奇人(修订版)》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02.《江城》/[美]彼得·海斯勒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1  索书号:I712.65/197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03.《呼兰河传》/萧红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  索书号:I247.5/680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在孤单寂寞之际,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呼兰河畔那个墨迹斑驳的黄金时代——她的童年。她用最稚拙和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读来荡气回肠,充满沧桑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发生的恩怨故事,生动描摹了中国人的悲惨遭遇,和在死亡线上勇敢抗争的民族气节。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04.《我们的老院》/肖复兴著;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01  索书号I267/346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这座三进的四合院,位于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曾是粤东会馆,后来成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里的居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这些浸透着作家生命记忆的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如电光石火,令人深深震撼。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这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一部最重要的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真理,最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


05.《英格力士》/王刚著;北京:工人出版社,2013.02  索书:I247.5/2570-2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小说描写了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新疆的乌鲁木齐,一个名叫刘爱的十几岁的孩子却对英语情有独衷,他梦寐以求能够拥有一本厚厚的英语词典,渴望能够说一口纯正的“英格力士”。当文明因为稀有而徒增了虚幻的意义的时候,成年人将对文明的向往努力压抑在蓝绿的统一色之下,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执着地追求着心目中神圣的优雅与真诚,在他敏锐躁动而又无所顾及的目光下,一串串隐蔽的事件,一个个复杂的心灵一一呈现。

这篇作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那个疯狂年代里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灵魂的摧残,语言优美、洗炼、亦庄亦谐,富有节奏感,对文明和现代化的渴望表现虽然有些变形,但其内涵都是比较厚重和深刻的,也确属近年难得一见的长篇小说。


06.《白鹿原》陈忠实著;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1.09  索书号I247.5/379-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在从清末民元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飓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正如陈忠实在开篇引用巴尔扎克语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07.《角落·熬路水彩旧画》/熬路著;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05  索书号:J215/201  

馆藏地点:逸夫二楼建筑艺术阅览室

内容简介:一本非常态水彩画集,一本并不纯粹的手札,藏了一些技法和情绪,还配有一本小人书。内容分四个部分:路上角落,纸张角落,桌上角落,外加角落连环画(小人书形式)。

第一部分“路上角落”收集了四年来不同角落的实地水彩写生作品,每张作品都带有实景对比照,部分二维码扫描可进入当时的绘画直播。第二部分“纸上角落”以武汉的老旧社区为题材,创作了41张完整的水彩角落作品,并配以小故事和小插画,二维码扫描可进入绘画步骤,也是本书核心。第三部分“桌上角落”是把三年前拍的一张角落实景通过水彩和微雕模型还原,并配上详细绘画过程与制作过程。“角落连环画”是本书彩蛋,用小人书的形式将书中五张作品进行绘画步骤演示。

如果看到这本书的你,也能拿起画笔,又或者在假寐或现实里,想起来自己曾想要坚持的那个叫做“梦想”的东西,大抵是这本书最好的运气。


08.《美食家》/陆文夫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  索书号:I247.5/2596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智慧的陆文夫知道,人可以对各样东西都没兴趣,只是对吃不能没有兴趣,活命要吃,享受要吃,吃与买衣服不同,买一件可以穿三年,可总不能一顿饭吃三年。今天吃了明天就会想变个花样吃。人类要生存,吃是一定要发展的,不管哪个国家都一样,任何人都关心吃的问题。

《美食家》发表后,这位平日里并不太在乎吃的作家就被公认为是美食家了。许多国际友人到苏州都要拜访这位名为美食家的大作家。他们看到中国通过改革之后的巨大变化,用近乎崇拜的态度和语言品尝、评论中国菜,感慨地对老先生讲:你们什么都能改,就是吃别改。


09.《家住六朝烟水间》/薛冰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索书号:I267.1/55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今天来写一本关于南京这样城市的书,其困难不是材料太少,恰恰相反,而是材料太多——前人关于南京的历史与文化已经说过那么多的话,无论学力或文采,作者都很难说比他们更强。作者的优势或许只在于,首先,作者有幸在南京居住的时间更长,无意问成了她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变化的见证人。而这半个世纪,正是南京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半个世纪,尤其是最后10年,南京从一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城,急剧蜕变为一个失去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

其次,作者是作为这个城市所不在意的一个普通市民长期生活在其中,各种过客眼中的缤纷和浪漫,对于作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作者有幸得以从内部解读这个城市,因而看到了这个城市更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底蕴,促使作者去思索 这种种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依据。

第三,作者有幸读到了前辈学人和当代文人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这些文字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为作者提供了一个个或真或幻的参照系,使作者在解读这个城市的同时,也能解读前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解读。简单地说,今天重读这些记述和解读,已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前人所想确立和抹去的都是些什么;而他们的努力中,究竟有哪些在历史中站住了脚,哪些已被或正在被历史无情地抹去。由此也可想见,今人对于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会为历史所接纳。


10. 《繁花》/金宇澄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03  索书号:I247.5/6384  

馆藏地点:逸夫三楼文学第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